新闻中心

媒体民大

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民大 - 正文

【学习强国】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厅里的思政课”开讲!

发布日期:2024-03-26

原文标题: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厅里的思政课”开讲!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8467482384236762114&item_id=8467482384236762114&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3月25日晚,内蒙古民族大学2024年第一期“音乐厅里的思政课”在西拉木伦校区逸夫楼音乐厅举行。音乐学院院长赵伟晶教授以“传承鲁艺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为现场师生深情讲述了冀察热辽鲁艺歌剧《十五的月亮》背后的故事。校党委书记赵东海,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孟祥宏,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杨恒山、陈英松、裴志利,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国庆,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统战部部长王百涛,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党政办公室主任孙林,校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付向阳及通辽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周玉红、副主席尉立波出席思政课现场,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音乐学院师生260余人共同聆听。

音乐学院院长赵伟晶主讲思政课

思政课现场

歌剧《十五的月亮》由著名剧作家海默创作,音乐选用冀察热辽鲁艺师生搜集整理的内蒙古民间音乐,全剧共四幕九场,以巴特尔朝鲁和沙仑其其格的爱情苦难为线索,表现了1931年至1949年间,北方草原蒙古族人民受到王爷、喇嘛压迫,最终在解放军带领下翻身解放的故事。《十五的月亮》于1949年首演,得到了文艺界的一致好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部经典歌剧却尘封于历史之中,经过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师生的不懈努力,成功复排了其中的经典片段,让红色经典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演出现场

课程结束后,现场师生纷纷表示,通过聆听“音乐厅里的思政课”,对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经典红色歌剧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从冀察热辽鲁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历史脉动和家国情怀,在红色文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合影

“音乐厅里的思政课”依托内蒙古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自治区四部委)、内蒙古民族大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教育厅)、内蒙古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育厅),由内蒙古民族大学冀察热辽鲁艺教育模式与传承创新团队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团队共同打造。内蒙古民族大学一直以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全力打造学校北疆文化品牌,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民大力量。

(图文:音乐学院 党委宣传部 )

信息来源:学习强国官方号 编辑:周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