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外国语学院于明理楼报告厅开展“新文科背景下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与专业建设高端论坛”系列讲座。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磊教授到我院,以“被附/缚与解附/缚——《波兰人》中的两个肖邦”为题,带来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思想妙趣的学术讲座。学院师生参加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贾继南主持。
张磊教授首先从“波兰人”这一标题所蕴含的三重隐喻切入,分别指向小说主人公维托尔德、音乐家肖邦,以及更广义的漂泊异乡者。他重点剖析了维托尔德与肖邦这两位“波兰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围绕“成也肖邦,败也肖邦”——即“肖邦化”带来的机遇与局限——展开深入阐释。

张磊教授作报告
张磊教授认为,从生到死,从言说、演奏音乐,再到书写具有音乐性的诗歌,维托尔德始终在以动态与多样的方式表达着自己既是又不是肖邦的立场,努力为自己解缚/附。而比阿特丽兹最终顿悟到的,不仅仅是作为不情愿替身的维托尔德的解附/缚,更是自身的解附/缚。交流环节,会场气氛热烈。针对师生们就《波兰人》提出的各类问题,张教授均给予了精到点拨。其见解深刻,发人深省,极大地激发了大家解读文本、探索人物的热情。
贾继南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张磊教授向外国语学院师生展示了他特有的宏大自洽的学术体系,即在如何借用音乐探索文学,完成一场人文学科“认知论与本体论的重建之旅”。张教授的本次讲座让在座的师生看到了文学的幽微,听到了音乐的回响,触及到了认知的哲学,在互动环节更让大家感受到了思想火花的碰撞。
图文:外国语学院 一审:高海泉 二审:贾继南 三审:卢国荣 编发:周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