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民族大学紧扣自治区生态与畜牧产业发展的双重需求,深度融入科尔沁草原饲草种植与生态保护的主战场,充分发挥自治区特色学科的专业与人才优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注入了新活力。2024年,学校整合草业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园林等学科专业成立草业学院,旨在更精准服务国家生态建设及科尔沁沙地生态修复需求。

科技赋能,构建生态修复产学研用新体系
学校依托科尔沁沙地近自然生态修复工程中心、山地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等科研平台,组建了“牧草种质创新+生态修复技术”科研团队。团队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与人才优势,通过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或战略合作项目等形式,全面提升牧草育种、生态修复、生物防治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层次,进一步完善了“校地企”三方合作模式,以先进草业技术为支撑,带动牧区产业升级,实现了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高凯教授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和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以专题会议、现场调研等方式多次提供咨询、献计献策,谋划科技创新驱动科尔沁沙地治理的新思路、新模式,通过参与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切实助力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周立业教授、孙忠林副教授科研团队依托“科尔沁退化草地主要入侵植物扩展蔓延机制与高效防控技术研究”项目,在科尔沁沙地范围内开展对少花蒺藜草与刺萼龙葵两种入侵植物的野外调查,共调查60余处野外样地,获得了两种入侵植物的入侵特征、入侵地土壤特性,同时通过空间分布模型揭示了其时空分布格局与扩散蔓延规律,为科尔沁沙地对两种入侵植物的防范预警提出了科学依据。

模式创新,打造饲草产业牧草种植新样板
张玉霞教授科研团队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开鲁县林辉草业种植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冬黑麦+”的生产模式充分利用北方寒冷地区秋末和早春的光热及土地资源,增加一茬优质、高产、绿色饲草生产,变一年一熟种植制度为一年两作,实现了冬春地表覆盖、改变耕翻时期,对调整科尔沁沙地粮、经、饲的三元种植结构,推动北方农牧业交错地区的粮改饲、实现草田轮作、草畜一体化以及促进农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冬黑麦+”的科尔沁沙地复种体系,为区域饲草生产提供了科学指导,标志着科尔沁沙地复种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迈出了重要一步。草业学院作为核心引擎,联合蒙草集团、扎鲁特旗心理生态农场等区域龙头企业,广泛吸纳沃沙部落合作社联合社、丰实粮食种植、芒哈吐肉羊养殖、森淼林草种植、百草居药材种植、丰达农机等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行了“八统一”管理模式,推广从饲草种植、科学养殖到屠宰加工的整套标准化生产规程,基本实现草原畜牧业畜群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校地共建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联合体正在重塑传统牧业格局。

人才下沉,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引擎
长期以来,学科坚持“以德育铸魂、扎根北疆育草原英才”的育人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草业情怀和戍边精神。近五年,90%以上的硕士研究生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草业生产一线工作。学科师生组建了“科技服务队”,在扎鲁特旗成功推广草地生产力提升关键技术,累计为1000余人次提供草地管理、家畜养殖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产草量提高了15%,植被盖度增加了10%,合作社收益提高到30万元,以实际行动助力了乡村振兴。

从实验室走向草原深处,从技术突破到模式革新,内蒙古民族大学以草学学科为支点,推动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种“把知识种在泥土里”的校地合作模式,不仅让昔日的“沙窝子”变成了“绿银行”,更在祖国北疆绘就了一幅科技兴牧、生态惠民的壮美画卷。随着一系列攻关计划等新项目的启动,这场绿色变革正在向更广阔的天地延伸。
图文:科学技术处 一审编辑:周佳茜 二审:王嵘 三审:孙林